2011中國婦幼衛生事業發展報告
(二)兒童保健服務
1. 新生兒保健不斷加強
新生兒期是嬰兒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大約60-70%的嬰兒死亡發生在新生兒期。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以新生兒訪視為主要內容的新生兒保健服務;90年代,逐步推廣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和新生兒疾病篩查,開展新生兒死亡評審。隨著新生兒保健服務內涵不斷拓展,衛生部門及時更新服務規范,組織開展技術培訓,使新生兒保健工作適應新形勢和新需求,促進新生兒保健服務不斷規范化。目前,新生兒訪視服務作為兒童保健服務的內容之一,服務不斷規范;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在全國普及,成為挽救新生兒生命的關鍵技術之一;開展新生兒死亡評審,提高產兒科技術服務水平。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制定下發《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篩查規劃及相關技術規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以新生兒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苯丙。
酮尿癥和新生兒聽力篩查為主要內容的新生兒疾病篩查服務。2009年全國有851萬多名新生兒接受了遺傳代謝病篩查檢測,占出生嬰兒總數的57.5%。其中,623名苯丙酮尿癥患兒和4172名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患兒得到及時治療,避免了體格和智力損害。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嬰兒數逐年快速增加。2010年全國新生兒訪視率達到89.6%,比2000年的85.8%提高了4.4%。
2. 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保健深入開展
兒童營養是健康生長發育的基礎,也是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保健的重要內容。為改善兒童營養狀況,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廣泛開展促進母乳喂養和創建愛嬰醫院工作,全國共創建愛嬰醫院7329個。衛生部門加強愛嬰醫院管理,制定《中國嬰幼兒喂養策略》,將保護、促進和支持母乳喂養,合理添加輔食,提供正確的喂養知識和方法,加強健康宣教等作為嬰幼兒喂養策略與措施。開展7歲以下兒童保健管理和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定期為兒童進行體格檢查和生長發育監測。推行兒童疾病綜合管理,及時診治兒童常見病和多發病。與教育部門密切配合,規范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管理,對托幼機構兒童衛生設施設備、營養膳食、體格鍛煉、健康檢查、衛生保健人員資質、人員培訓等內容做出明確規定,確保在園兒童的健康。2010年全國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和7歲以下兒童保健管理率分別達到81.5%和83.4%,分別比2000年提高了10.4%和13.7%。
3.免疫規劃工作持續開展
中國自上世紀50年代在全國開展兒童計劃免疫工作以來,消滅了天花,實現了無脊髓灰質炎目標,有效控制了白喉、破傷風等疾病。2007年,國家實施擴大免疫規劃,由過去的“4苗防6病”增加到“14苗防15病”。2010年全面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繼續維持無脊髓灰質炎狀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活動,繼續實施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項目。目前,多數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的發病處于歷史最低水平。
4. 其他兒童保健服務積極拓展
針對不同層次的服務需求,以保護兒童生存和促進兒童健康發展為基本策略,全國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積極拓展兒童保健服務內涵。在基本兒童保健的基礎上,不斷延伸服務內容,努力開展0-3歲兒童早期綜合發展、發育偏離兒童的康復訓練、高危兒早期干預、食物過敏的早期干預、睡眠問題干預、環境污染對兒童健康損害的早期干預以及青春期保健等服務,并關注和重視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傷殘兒童等特殊兒童群體的身心健康。
三、婦幼衛生事業發展
建國以來,特別是1994年《母嬰保健法》頒布以來,婦幼衛生工作始終堅持以“一法兩綱”為核心,不斷完善婦幼衛生法制和政策,逐步健全婦幼衛生服務體系,努力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針對影響婦女兒童健康的主要問題,開展全生命周期的婦幼保健服務,不斷加強婦幼衛生信息化建設,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促進婦幼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一)婦幼衛生法律法規逐步完善
中國重視婦幼衛生法律法規建設。1994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母嬰保健法》,標志著中國婦幼衛生工作進入了法制化管理的新階段。《母嬰保健法》以《憲法》為依據,是保護婦女兒童健康的基本法,與《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等法律法規共同為保護婦女兒童健康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1年8月國務院頒布了《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對貫徹落實《母嬰保健法》作出具體規定,并規定婦幼衛生工作實行“以保健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為目的,保健與臨床相結合,面向基層、面向群體和預防為主”的婦幼衛生工作方針。為履行中國政府對世界兒童問題首腦會議和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中國政府先后制定和實施了1995-2000年和2001-2010年中國婦女、兒童發展綱要,把婦女和兒童健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作為優先發展的領域之一。2000年中國政府鄭重承諾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產婦和兒童死亡率是其中重要內容。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一法兩綱”,實現“兩綱”目標和“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衛生部先后制定了《母嬰保健專項技術許可及人員資格管理辦法》、《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基本標準》、《婚前保健工作規范》、《孕前保健服務工作規范》、《產前診斷技術管理辦法》、《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加強婦幼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婦幼保健機構管理辦法》、《全國兒童保健工作規范》、《托兒園衛生保健管理辦法》等一系列配套規章和文件,使母嬰保健服務在行政管理、監督檢查和技術規范等各個環節,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
(二)婦幼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婦幼衛生體系是中國最早建立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之一,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不同于醫療診治和衛生防疫系統的獨立體系。它以婦幼保健專業機構為核心,以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以大中型綜合醫療機構和相關科研教學機構為技術支持;具有遍布城鄉、分層負責、各有側重、根在基層的特點,為婦女兒童提供從出生到老年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全方位的醫療保健服務。婦幼保健專業機構是婦幼衛生服務體系的核心。各級婦幼保健機構是由政府舉辦、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公共衛生性質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是轄區婦幼保健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和服務提供者。婦幼保健機構堅持以保健為中心,保健與臨床相結合的發展方向,以群體保健工作為基礎,為婦女兒童提供健康教育、預防保健、計劃生育咨詢指導、婦女兒童常見病篩查、婦幼衛生信息管理等公共衛生服務;在切實履行公共衛生職責的同時,適當開展婦女兒童常見病診治、助產技術服務、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孕產期并發癥和合并癥診治等與婦女兒童健康密切相關的基本醫療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作為婦幼保健三級網的“網底”,承擔基本婦女保健、兒童保健、計劃生育等生殖健康相關服務以及婦幼衛生基礎信息收集等職責。婦產醫院、兒童醫院、綜合性醫院婦產科和兒科重點提供孕產期保健、助產技術服務、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婦女和兒童疾病診治等醫療保健服務。
截至2010年,全國共有婦幼保健機構3025個,婦產醫院398個、兒童醫院7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3萬個,鄉鎮衛生院3.8萬個,村衛生室64.8萬個。2005-2010年,全國婦產科和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由22.4萬人增長至36萬人。婦幼保健機構工作人員由18.8萬人增長至24.5萬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均有專兼職婦幼保健工作人員。婦女兒童醫療保障覆蓋面逐步擴大,保障水平有所提高。
(三)婦幼衛生信息化建設得到加強
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建立了婦幼衛生年報信息系統。1986年建立起全國出生缺陷監測網,1989年和1991年分別建立了全國孕產婦死亡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網。為整合資源、提高效率,從1996年開始,出生缺陷監測網、孕產婦死亡監測網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網實現“三網合一”。目前監測區縣達到336個,覆蓋人口1.4億,出生缺陷監測醫院783個,在64個區縣開展了出生缺陷人群監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婦幼衛生監測網絡。2005年建立全國婦幼保健機構監測信息系統。隨著電子信息化的發展,監測報告手段明顯改善,除年報外均已實現網絡直報婦幼衛生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上報質量和效率。多年來,全國婦幼衛生監測中的相關數據已被國家統計局、國務院婦兒工委以及相關國際組織所采用,婦幼衛生信息為各級政府制定衛生政策特別是婦幼衛生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相關閱讀
- 《中國醫藥產業60年發展報告》隆重發布200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