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美元!上藥出手要買康德樂在華業務
截至目前,國藥、華潤并沒有出現在康德樂的第二輪競標中,只有上藥開出了10億美元(約和人民幣65.8億)的價格。
如果上藥與康德樂的“買賣”最終成交,這無疑將撼動目前國內藥品流通行業的格局。
早前,據路透社消息,美國藥品分銷巨頭康德樂(Cardinal Health)準備出售其在華業務,交易價格預計在12億~15億美元之間。
彼時,路透社消息表示上藥、華潤及國藥等巨頭都有意買入康德樂中國。
而此時,在康德樂(Cardinal Health)出售中國區業務第二輪競標中,國藥、華潤都未現身。
目前,上藥和私募股權(PE)公司方源資本已經進行了第二輪投標,價格預計為10億美元。
這一報價相較于此前7月份的首輪競價已經縮水達5億美元。
縮水30億的背后
康德樂中國“縮水”的背后是兩票制政策的切實影響。
在兩票制政策環境下,由全國性流通企業銷售給區域性流通企業已經不再被允許,只有對品種、終端都有較強對接能力的配送企業才有生存空間,而這并不是康德樂的優勢所在。
其實,早在八月份,兩票制對于康德樂的影響就體現出來了。
那時,全國各省配送商都已經基本確定,而康德樂在多地落選,這可能對康德樂中國的價格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另一方面,作為商業企業,康德樂在中國的運作也以輕資產模式為主,辦公樓、倉庫以及營運設施都是以租賃為主,這對其估價有所影響。
康德樂最大魅力
康德樂在國內的競爭優勢主要集中在其分銷業務以及DTP,其分銷業務對于巨頭們還只是錦上添花,DTP可能是更為重要的競爭優勢所在。
2012年底,康德樂在上海開設第一家DTP專業藥房,2013年10月又收購廣州百濟新特藥業連鎖有限公司,發力擴張DTP版圖。
憑借著從美國帶來的DTP藥房的成熟經驗和操作模式以及在中國五年多的實踐,為中國各方DTP入局者提供一個窺探國際標準專業藥房模式的入口。
據悉,康德樂30家DTP藥房目前年銷售額可達6~7億元,單店銷售額一般能達2000萬元,是普通零售藥店單店銷售的40倍,每年服務患者數大約在15萬~20萬人次。
最終鹿死誰手?
除上藥和私募股權(PE)公司方源資本,在中國醫療健康行業有過美中宜和、伊美爾等成功投資經驗的美國華平投資集團,以及號稱是亞洲最大的獨立多元化投資管理集團之一的太盟投資集團也對康德樂的中國業務表現出了投資意向。
一般來說,方源資本作為資本方不會直接參與此類項目的競買,因此有觀點認為很有可能其是代表其他企業進行競買。
據悉,康德樂計劃將在接下來幾周內同一個更小范圍的競標者進行進一步的談判。這也就是說出現其他競標者的可能性已經不大。
不過,美國華平投資集團、太盟投資集團兩家都是實力較強的投資機構,他們的加入也可能使得此次出售再生變數。
拋開投資機構不談,上藥最終的競標其實早在預料之中。在國藥、華潤、上藥三家之中,最有收購動力的就是上藥。
國藥與華潤都已經實現了全國的網絡布局,納入康德樂也只是增厚業績,并無太大的戰略意義,但對于上藥來說,收購成功則意味著其將在體量上迅速超過華潤。
另外,康德樂總部和上藥一樣都在上海,且康德樂有很多外國的代理品種,這都是上藥所看重的。
另一方面,近年來,上海醫藥對外擴張確實動作頻頻。
去年12月,上海醫藥公告其下屬全資子公司以現金約9.38億元人民幣完成了對澳大利亞保健品公司Vitaco60%股權的收購。
而在此后業界又有傳言稱,上海醫藥還先后計劃競購美國制藥公司Arbor的股份以及參與德國大藥廠Stada的競購。
這些似乎都表明,上藥目前對于外部并購頗有興趣。
并且,從戰略防御的角度來說,上藥出手也是情理之中。早前就有業內人士分析若華潤接盤,這對上藥來說,無疑是一種打擊。

相關閱讀
- GE醫療聯手12家醫藥巨頭:羅氏、華潤、國藥...2020-11-10
- 國務院消息,流通企業大變局2019-12-06
- 耗材兩票制卡位戰打響!流通巨頭加速圈地2019-03-06
- 國藥、華潤、生生物流等入局醫藥冷鏈行業,為何卻不出眾?201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