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國家醫保局發布「創新器械集采」最新指示
01創新醫療器械如何采購?回應來了
今日(10月12日),國家醫保局發布《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02866號(社會管理類263號)提案答復的函》,再次回應醫療器械創新產品采購問題。據悉,在近期開展的脊柱類耗材集采中,3D打印脊柱產品由企業自主選擇是否參加。
對此,國家醫保局表示:考慮到3D打印產品還處于初創階段,市場競爭不充分,并且產品特性較為復雜,有些產品具有個性化定制的特點,其成本及功效與批量生產產品難以簡單直接對比。同時,對于未參加集采的3D打印產品,將在后續工作中對掛網價進行規范。
國家醫保局還進一步明確:對類似3D打印骨科耗材等創新產品,考慮技術特點、生產成本、使用情況、臨床功效等特性,采取“一品一策”的方式,確定合適的采購規則,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的價格形成機制,促進醫療器械行業高質量發展,以合理的價格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創新產品。
創新醫療器械面前接連亮起綠燈。
今年9月,國家醫保局公布了《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4955號建議的答復》,被業內看作是創新醫療器械不納入集采的重要信號。
其中明確指出,由于創新醫療器械臨床使用尚未成熟、使用量暫時難以預估,尚難以實施帶量方式。在集中帶量采購過程中,國家醫保局會根據臨床使用特征、市場競爭格局和中選企業數量等因素合理確定帶量比例,在集中帶量采購之外留出一定市場為創新產品開拓市場提供空間。
8月,國家醫保局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8013號建議的答復》中也提到,正研究完善相關政策,指導各地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創新醫用耗材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同時,在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確定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CHS-DRG)、按病種分值付費(DIP)支付標準等環節,對創新醫用耗材等按相關規定和程序予以支持。
02政策暖風送達,創新醫療器械獲批進度如何?
截至目前,國家藥監局已批準180個創新醫療器械上市。
今年以來已有包括國產首臺質子治療系統、國產5.0T人體全身磁共振系統、伽瑪射束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系統、經導管人工肺動脈瓣膜系統、植入式左心室輔助系統等在內的46個產品獲批。2021年有35個產品獲批,對比去年獲批數量明顯增多,其中多數為國產產品。
未磁科技創始人、董事長蔡賓博士認為,從國家政策角度看,創新醫療器械有非常難得的發展機遇。“不管是監管還是政策扶持,包括醫院的相關考核等等,都在大力鼓勵發展創新醫療器械,資本市場也很關注。”
“監管層面的綠色通道、優先審批、前置審批,還有注冊人制度等,都對創新醫療器械的發展很有幫助,同時各地對開展創新醫療器械研發的公司予以扶持、補貼,總體來看是難得的窗口期。”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351個醫療器械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其中113家企業的134個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有源產品約占44%,無緣產品約占38%,IVD產品約占18%。
值得關注的是,行業對“創新”的定義正不斷清晰。
在《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試行)》中,針對具有核心技術發明專利、國際領先、國內首創、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等情形的醫療器械,在標準不降低、程序不減少的前提下,優先對創新醫械產品進行辦理,并加強與申請廠商的溝通交流。
2018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修訂發布《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其中進一步完善了適用情形。為進一步鼓勵創新,激發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的研發活力,考慮到專利的特點與醫療器械研發的平均周期,確定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申請時間距專利授權公告日不超過5年。
今年7月,北京醫保局出臺CHS-DRG付費新藥新技術除外支付試行政策,通過審批的新器械可申請DRG除外支付。
文件中對何為“新”做了較為嚴格的限制,即“三年內(指含申報年度及之前的兩個自然年度,下同)經藥監部門批準上市的新通用名藥品/醫療器械;三年內因增加功能主治或適應癥發生重大變化的藥品;三年內新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的藥品;三年內由于價格調整新增的可另行收費的醫療器械”,可以申報CHS-DRG付費豁免。
有業內專家認為:醫保所能支持的創新,一定是帶來技術上的變化,或者說是給病人帶來真正的收益。“新藥、新技術具有創新價值,上市初期給予一定政策扶持。但是任何一個產品都有自身的經濟周期,產品成熟后用量也會放大,藥品、耗材價格長期看,肯定是有階段性變化。”
由此,企業能否抓住創新醫療器械發展的窗口期,還要經過多方考驗。
03創新成本多大?哪些關卡最難闖?
醫療器械企業自主創新并非易事,最重要的一步是“活下來”。
一款創新醫療器械產品從誕生到上市再到真正意義上打開市場,過程往往是漫長又艱難的。好的創新環境、資金扶持、創新服務、市場準入、專利保護、市場推廣、醫生培訓等缺一不可。
華興資本醫療與生命科技事業部副總裁邱層凌對賽柏藍器械表示,不同產品上市后銷售推廣起量周期各有不同。產品越具有獨特性,越需要較長醫生學習曲線,需要更多時間來獲得市場的銷售數字。
即便是對于一些擁有較好市場前景的領域,產品拿到注冊證了,也并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大賣。從拿證到真正市場化還要跨越多個鴻溝,市場的培育需要一個過程,說服市場接受需要時間。
邱層凌介紹,產品上市后,還要經歷幾個關鍵環節,如招標準入、耗材及醫保編碼的覆蓋、醫生培訓教育、市場推廣、團隊搭建,這些環節各有難度,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
“以上條件基本滿足的企業才能進入相對成熟周期,獲得高速銷售增長。”
蔡賓博士也坦言,市場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從醫保、醫院、經銷商、醫生、到患者,整個鏈條需要全部都打通,產品才會比較快速的打開市場,要能讓整個鏈條的各個環節都有獲益,包括學術獲益。
“一款創新醫療器械產品全生命周期一般在10-20年,”唯柯總經理王雪麗表示,“其中,1-2年是患者自費期,此時企業可自行定價,產品需導入市場并開展教育;2-3年是進入醫保期,這時候是真正意義上打開市場,產品會在醫院內覆蓋醫保結算,期間商業保險等創新支付模式也需要參與。產品上市后,企業需要在醫生教育、培訓使用、市場導入等方面付出更多成本,因此產品定價上需要有一定自由度,為企業留出合理的成本回收和利潤空間,以利于產品的推廣使用。”
在走向相對成熟周期之前,政策對創新醫療器械的扶持無疑是至關重要的。近年來,無論是DRG的“豁免”還是集采給予的自由度,都讓創新醫療器械市場有了更多底氣。
邱層凌認為,集采對創新器械放寬以及DRG的除外支付,與投資人對于政策扶持的預判是一致的,創新產品拿證后,短期內定價策略及初期市場推廣不受影響,這對于企業來說是著實利好的。政策給予創新產品商業化初期的寬松環境,也讓創業者獲得了更多的積極反饋。
創新醫療器械是一場成本競跑,在這場比賽中,創業者們既需要自身篤定的勇氣,也需要外部的扶持來穿越周期。
【來源:賽柏藍器械】

相關閱讀
- 51項產品入選首批國家自主創新產品,居全國高新區首位 “中關2009-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