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電環切除術診治宮頸上皮內瘤變85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子宮頸電環切除術(LEEP)治療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CIN)的臨床效果。方法: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陰道鏡及宮頸活檢初步診斷為CIN的患者85例,采用LEEP治療,切除全部宮頸移行區,手術標本均送病理學檢查,觀察手術時間、出血量及術后療效。結果:LEEP治療CIN,一次手術成功率為98%,平均手術時間為9min,平均出血量為8ml。結論:LEEP操作簡單、安全、成功率高、并發癥少,并且可提供完整的標本送病理檢查,是診斷和治療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理想方法。
【關鍵詞】陰道鏡;子宮頸電環切除術(LEEP);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CIN)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嚴重危害婦女健康。宮頸上皮內瘤變(CIN)是與宮頸浸潤癌密切相關的一組癌前病變,它反映宮頸癌發生發展中的連續過程①。近年來,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CIN)的發生率明顯增加,因此早期治療CIN,進行癌前阻斷,使宮頸癌發病率下降日益重要。宮頸電環切除術(LEEP)是臨床診治高級別CIN的重要手段。作為保留生育能力的一種宮頸錐切術,簡單易行,具有微創,出血少,安全,并發癥少,不影響標本病理等特點,顯示了特有的臨床價值。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使用LEEP治療CIN85例,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因宮頸疾病來院就診患者,年齡24~70歲。經TCT、陰道鏡下多點活檢病理證實的CIN病例90例,CINI18例,CINII55例,CINIII12例。除5例CINI給予抗炎治療,密切隨訪外,余85例CIN均接受了LEEP治療。
1.2 臨床表現:白帶增多、血性白帶、接觸性出血、絕經后陰道出血。
1.3 手術方法:采用婦科專用的高頻電刀及配套環形電極、針形、滾球電極等。月經干凈3~7d,無性生活,術前常規婦檢排除生殖道炎癥。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外陰、陰道,窺陰器暴露宮頸,陰道鏡定位,Lugol′s溶液顯示病灶邊界。2%利多卡因5ml局部浸潤麻醉,根據病變性質范圍選用相應型號的環行電極,輸出功率50W。距碘不著色區外緣5mm處進電極切割,從左至右或從上至下,緩慢均勻連續移動電極切割組織,直至病灶外緣5mm出電極,病灶不大即可一次將移行區病變組織全部切除,病灶面積大可分次進行,切除深度15mm,CINII~CINIII切除中央部分組織包括部分頸管,深15~25mm,術中控制LEEP刀速度,角度,不宜太快太慢。太快出血多,太慢標本碳化。局部出血點子球形或針形電極電凝止血。碘仿紗布壓迫止血,6h取出。切出組織12點縫線標記定位。甲醛固定,連續切片行組織病理學檢查。
2、結果
2.1 手術情況
2.1.1 手術時間及出血量:手術時間為3~19min,平均9min,其中2例病灶過大,分4次切除,手術時間稍長。手術出血量為5~30ml,5例出血多,80~180ml。
2.1.2 手術用藥:術前未用任何鎮痛藥,術中局部麻醉,患者耐受好。術后應用抗生素靜滴5d預防感染。
2.1.3 術后宮頸創面恢復情況:術后一周陰道分泌物較多,淡黃淡白色,宮頸表面痂皮形成,第二周痂皮脫落,部分毛細血管斷裂,創面滲血,無需處理。出血多者碘仿紗條壓迫。2例行LEEP刀電凝止血。6~8周創面完全上皮化。2例宮頸口粘膜外翻,1例見息肉。無1例頸管粘連,狹窄及宮腔積血感染。
2.1.4 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炎癥12例,CINI36例,CINII24例,CINIII11例,浸潤癌2例。陰道鏡鏡下定位活檢與LEEP術后病理無變化者32例,完全符合率37.6%,病理升級者為10例,占11.8%,降級者43例,占50.6%。
2.1.5 術后隨訪:術后第1個月每周隨診1次,觀察創面出血情況及子宮頸修復情況。術后第1年每3個月作細胞學、陰道鏡、及HPV檢查,必要時活檢。正常者第2年每6個月檢查1次。本文1例CINⅢ復發,行二次手術,一次手術成功率為98%。余無一例復發。隨訪未發現異常。
2.1.6 療效判斷:標本切緣發現CIN為手術殘留,術后半年無CIN病變為治愈,半年仍有CIN為病變持續存在,手術后無CIN殘留,在1年后發現為病變復發。
3、討論
3.1 LEEP指征:CIN是宮頸癌癌前病變,但并非所有的CIN均發展為宮頸癌。LEEP主要用于CINII~CINIII。60~85%CINI會自然消退,故對滿意陰道鏡檢查者,經活檢證實的CINI患者,可觀察隨訪。本文1例CINI級別上升為CINII,占9%,因此建議對合并高危HPV檢測陽性、長期患有宮頸炎癥、隨訪困難的患者應予以治療。隨訪過程中病變持續存在需進行治療。
3.2 LEEP診斷價值:細胞學方法只是篩查宮頸癌的一項技術,不能僅憑宮頸細胞學的結果作為臨床診斷進行處理,對于需要手術治療的病人,其最終的診斷需依靠組織病理學進行確定。陰道鏡下活檢組織少,活檢深度不夠或病變位于頸管內,均可造成對宮頸病變的漏診。本文LEEP術后病理升級者為10例,其中2例級別上升為浸潤癌,因此年輕有生育要求的CIN患者,特別是CINIII或原位癌者,可通過錐切術得到明確診斷,判斷CIN是否并存宮頸浸潤癌,以決定手術范圍,同時保留生育功能,以免手術過大或不足。
3.3 LEEP治療價值: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CIN)的發生率明顯上升,早期治療CIN,行癌前阻斷,使宮頸癌發病率下降非常必要。宮頸電環切除術(LEEP)作為保留生育能力的一種宮頸錐切術,具有微創,出血少,安全,并發癥少,不影響標本病理等特點,顯示了特有的臨床價值。LEEP電切的同時良好的電凝功能,解決了術中出血問題,且對組織的熱損傷小,不影響病理診斷,可獲得完整錐切組織病理檢查。本文陰道鏡鏡下定位活檢與LEEP術后病理完全符合32例,符合率37.6%,病變升級者為10例,占11.8%,病變降級者43例,占50.6%。降級原因可能為陰道鏡下鉗夾組織過少或深度不夠,多灶病變取灶點不足,取材定位不準確,未取到宮頸內病變組織,或陰道鏡活檢時已將病灶切除。本組隨訪僅1例CINⅢ復發,行子宮切除,余無一例復發,所以LEEP治療CIN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對年輕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3.4 LEEP治療后隨訪:LEEP治療后不排除病變復發,持續甚至進展浸潤癌的可能,可采取細胞學,高危型HPVDNA檢測,陰道鏡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隨訪。對于需要依靠浸潤深度而決定采取不同手術范圍的病例不能僅僅依賴活檢,因為陰道鏡不能準確評估宮頸管內病變,需LEEP行診斷性宮頸錐切術,評估全部轉化區與宮頸管,準確了解浸潤深度。錐切標本不僅可以準確的測量浸潤深度,還可發現一些活體標本無法發現的浸潤灶。
縱上所述,LEEP具有手術時間短,陰道出血少,住院時間短,節省醫療費用,術后并發癥少,增加患者依從性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樂杰,主編.婦產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61-263.

相關閱讀
- 第十一次全國陰道鏡與宮頸病理學(CSCCP)大會2025-02-24
- 學術會議 | 江蘇省第十六次宮頸疾病學術研討會2021-10-09
- 華康普美邀您參加第七屆全國陰道鏡與宮頸病理學(CSCCP)大會2021-04-01
- 第二屆CSCCP會議 暨第十三屆全國子宮頸癌前病變及子宮頸癌熱點研討會火熱報名2016-03-25
- 宮頸錐切——預防宮頸癌的重要防線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