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檢測不能提高風險評估效能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圍患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對高風險無癥狀個體的預防性治療則需基于準確的風險評價方法。目前無癥狀個體的風險預測主要靠心血管風險因素合并評分量表的分值水平。臨床應用的數種評分量表中,Framingham風險評分是其中最廣泛適用的。這些風險量表雖然表現不差,但在風險水平的評估中,部分心血管事件存在仍使評分存在一定誤差。這就要求更好的心血管風險預測工具,包括對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的測量。常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檢測能改善心血管事件絕對風險預測的評分效價的證據尚不一致。
Den Ruijter博士等,就此問題進行一項meta分析,試圖了解常規經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檢測能否在使用Framinghan風險評分的基礎上,改善對首次心肌梗死或卒中的10年內風險的預測價值。研究者通過檢索PubMed1950年至2012年6月,及EMBASE1980年至2102年6月的相關研究和專家意見,撿取了以首次心肌梗死或卒中為隨訪終點、基線時常規行CIMT檢查的普通人群研究。從上述研究中,將不存在心血管疾病的個體資料提取,建立數據庫進行meta分析。
研究者從納入的14個研究中,選取了共45828例研究對象的數據。在中位數為11年的隨訪期內,4007例發生首次心肌梗死或卒中。首先使用Framingham風險評分進行評估,隨后加入常規CIMT測量結果,以評估10年發生首次心肌梗死或卒中的絕對風險。兩種評估發生的C分析結果相似(0.757;95% CI,0.749-0.764;及0.759;95% CI, 0.752-0.766)。加入CIMT層頂后,再次分級改善率很小,僅為0.8%(95% CI, 0.1%-1.6%)。中危評價方面,所有研究對象的再次分級改善率為3.6%(95% CI, 2.7%-4.6%),性別之間無差異。
通過這個meta分析,研究者得出結果,在Framingham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加做常規CIMT,對10年內新發心肌梗死或卒中的風險預測略有改善,但這一程度的改善并沒有臨床意義。

相關閱讀
- 中國成世界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 重點研究心血管領域2018-11-27
- 2015年國際心臟電子治療裝置研發及臨床進展之回顧2016-03-23
- 全國百縣將推廣并規范植入心臟起搏器技術2015-10-10
- 智能硬件的“求醫”之路,傳統醫療器械再造才是主流2015-06-29
- 全國人大代表、業內專家呼吁:規范心臟支架使用管理201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