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醫療另辟蹊徑 專注高端市場
近日,“專科高端化,民營醫院的未來之路”專題研討會舉辦,南京地區的民營醫院掌門人和院長代表們參加了此次研討會。針對民營醫院的藍海戰略,與會者一致認為,發展民營醫院的目的并不是解決看病貴的問題,公立醫院走的是為社會大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路線,而民營醫院應該從事的是專科高端醫療。
公立醫院特需服務應該限制
據了解,如何實現醫療服務的均等化一直備受社會關注,也是醫改的重點。最近北京推廣在公立醫院取消特需服務引起人們關注。對此,國家衛計委表示,公立醫院更多的是要滿足基本醫療需求,可以完全不提供特需服務。取消特需服務,是下一步醫改過程中公立醫院改革關注的問題。
專題研討會上,一家專科民營醫院的院長舉例,醫療美容也應該屬于特需服務,因為它解決的不是基礎疾病,而是錦上添花的事情。隨著我國醫療美容事業的發展,市場呈現出公立醫院整形外科與民營整形醫院共存,共分整形美容這塊大蛋糕的現象,這一方面活躍了市場、促進了醫療美容行業的繁榮,但另一方面也引申出很多問題:整形市場民營“領跑”公立、醫療美容領域水平參差不齊、民營醫院超范圍行醫,使得整個行業亟待規范。
有業內人士在研討會上提出,美容業務可以從公立醫院剝離出去,只留下整形業務、修復重建在公立醫院,而美容業務則引進民間資本和民營管理模式。整形部分要體現公益性,美容部分要突出效益性,這是公立整形醫院的發展方向。
高端專科最受投資者青睞
從眾多的投資機構來講,他們關注的要么是高端醫院,目標價格不太敏感的人群,要么是專科醫院。如果是跟公立醫院直接競爭的市場,如外科、內科等,面對大眾的市場,短期內民營醫院沒有太大競爭力。
記者從專題研討會上獲悉,隨著民營醫療市場的日益壯大和發展,一些投資公司紛紛把目光聚焦到這個以前被忽視的角落。一些民營醫院也在擯棄傳統的思維,開始嘗試與資本聯姻。希望借助資本的力量完成自己醫院的華麗轉身,做大做強。
“只要人才能流動到民營醫院,相關扶持政策可以真正落實,民營醫院的高端化就能實現。”與會的某民營醫院掌門人說,目前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擁有的高端化民營醫院較多,上海和睦家醫院就有過很多明星的生產記錄。新成立的上海國際醫學中心也奏響了上海醫改試驗田的序曲,隨著政府的推動與扶持,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發展將逐步撬動多點執業的“杠桿”。與會人士透露,目前可以看得到的趨勢是,除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外,部分投資已悄然進入了二線城市。
打造民營名院還需更多落地政策支持
南京建國醫院總經理蘇金家
雖然政策環境和導向是支持社會資本辦醫的,但在操作層面上,一直以來缺乏具體的落地政策支持,而這就很容易出現“政策雖好,但一到地方就縮水”的情況。打造名醫名院是每個投資者和經營者的愿望,但現實很骨感,民營醫院無法享受和公立醫院一樣的政策待遇,一碗水難被端平。如果大家都不在一個平臺上競爭,鼓勵多元化辦醫又從何談起?民營醫院愿意走高端、專科路線,但這種高端的底氣來自哪里?以目前民營醫院的技術發展來說,還難以撐起高端的牌子。對民營醫院來說,資金是優勢,但人才是瓶頸,而人才的匱乏又制約了高端之路的發展。
人才匱乏制約民營醫院的高端化之路
南京邦德骨科醫院副院長占鳳其
很多同行都認為我們走的是高端路線,但從實際操作中,我們發現高端之路并不容易。特別是人才問題,如果缺少高端人才,就很難走高端的專科路線。我們從全國各地聘請知名專家,花費了很大精力和時間,但愿意來坐診的,大多是退休專家。而中青年骨干很少愿意過來,有些甚至對民營醫院還抱有偏見。目前,我們跟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已經有戰略性合作,這些高校會定期輸送一些優秀的碩士生,而我們還需要3-5年才能把他們培養成符合醫院發展所需的人才。
專科醫院也應該有自己的重點專科
南京瑪麗婦產醫院院長丁麗麗
2006年建院之初,我們的定位就是婦科專科醫院。雖然定位比較明確,但最初也走了不少彎路,什么都想抓,既有宮頸疾病、婦科腫瘤,又有不孕不育、計劃生育。全面開花的結果是一項都沒做精。民營醫院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力量都難以與公立醫院競爭,所以即便走的是專科醫院路線,也應該在這個專科里面發展自己的重點專科。后來,結合醫院自身的優勢,在與專家商討后,2008年開始我們設立了宮頸疾病專科。宮頸疾病在婦科中很常見,也很容易被忽視,但其危害并不小,專科開設以來,每年我們都能查出幾十例早期的癌前病變。
為了支持這個重點專科的發展,醫院引進了姚桂蘭這樣的專家,同時還不定期邀請來自北京、上海、南京本土的專家來上課,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一套涵蓋老中青三個梯隊的人才隊伍,而且從就診到檢查再到治療都有一套成熟的流程。另外,在檢驗上,我們還與公立醫院合作,實現了診斷資源的共享。雖然專科之路已初有成效,但現實發展中我們還要面對很多不利因素。比如醫院建設中的用地問題,公立醫院可以統一劃撥,而民營醫院只能高價買地。南京大部分的民營醫院都是租房開業。這樣建設的周期回報就比較長,而這也導致一部分投資者或中途放棄,或急功近利、自毀形象。另外多點執業的問題,實際操作很難。如果要申請多點執業,首先要征求第一執業單位的同意,而我國公立醫院的醫生都是“單位人”,一旦提出申請,晉職、出國深造等受到影響,得不償失。
多點執業也難解人才困境
江蘇南方血管病醫學研究院血管外科主任陳國養
對民營醫院來說,服務和資金往往是優勢,而人才和技術卻一直都是發展的最大瓶頸。我們所開展的項目在民營醫療里做的比較少,所以在市場上可選的成熟人才很少,2012年我們為“人才”就走了整整一年的彎路。找不到成熟的人才,就只能靠醫院花精力來培養,而培養出一個適合醫院的技術型人才至少需要1年時間。所以,如果多點執業能真正落實,這對我們的發展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多點執業從長遠來看應該是發展的大趨勢,但從目前的執行上來看存在不少障礙。我們也聯系過一些公立醫院的專家,他們也愿意在我們這里坐診,但回去申請基本沒有成功的。

相關閱讀
- 一年新增1.5萬家,民營醫院和診所大爆發2018-03-02
- 民營醫院促醫械業迎蜜月期2015-02-04
- 國產大型醫用設備“退”入民營醫院2014-07-18
- 深圳醫療市場全國最開放 民營醫院數量已超公立2012-07-31
- 民營醫院歧視政策待解 鼓勵民資應該真正破限201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