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醫療專項散發商機
衛生部發布耗時3年完成的《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其中明確指出未來將推出七大醫療體系重大專項,確定中國醫療衛生體系發展優先領域。衛生部表示,到2020年健康產業占GDP比重將較目前上升兩個百分點,相應財政投入也將大幅增加。
健康產業目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僅為4.5%,而《報告》預測,“十二五”、“十三五”時期內將分別提高1個百分點,到2020年達到6.5%左右,與健康相關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未來也將提高。
七大專項
七大專項主要包括基層醫療體系建設、心理疾病防治體系建設、基于網絡體系的全民電子健康系統建設、慢性病及重大疾病的預防以及大力發展民族健康產業等,資金總規模將達4000億左右。
尤其是在培育民族健康產業方面,衛生部將推出100億元的民族健康產業重大專項。衛生部在報告中指出,目前大量醫療經費都用于購買進口昂貴的國外藥物耗材,不利于健康事業可持續發展,因此到2020年必須確立一批有利于民族健康產業的重大專項,重點扶持自主研發藥品、醫用耗材、醫療器械和大型醫用設備等。
據了解,衛生部計劃設立210個項目基金,其中100個項目將資助醫用耗材研發,每個項目2000萬元,100個項目資助醫療器械研發,每個項目5000萬元,另外10個項目用于資助大型醫用設備研制,每個項目3億元左右。
此外,衛生部計劃設立210個項目基金,其中100個項目將資助醫用耗材研發,每個項目2000萬元,100個項目資助醫療器械研發,每個項目5000萬元,另外10個項目用于資助大型醫用設備研制,每個項目3億元左右。
醫療IT迎來契機
醫療信息化一直是我國新醫改方案的重要技術基礎。不僅醫院自身業務的系統復雜性對管理信息系統升級提出了要求,隨著醫改的深入和醫療保障體制的健全,構建以電子病歷、居民健康檔案為基礎的區域醫療信息系統,實現醫院、醫療機構、行政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更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近日,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寧家駿透露,該中心正和衛生部共同研究規劃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基本框架已構建完成。由此不難讀出,醫療信息化產業將迎來下一波機遇。
近幾年,我國醫療IT市場的增長速度都在25%以上。2011年,醫療行業IT花費是146億元,幾乎占了醫療總費用的0.8%。有業內人士預測,到2015年這筆花費將達290億元。并且未來5年內,醫療IT市場增速將高于其他行業IT市場平均增速。不得不說,這是一杯分量不輕的羹。
寧家駿所說的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包括基層醫療衛生管理系統、中西醫協同公共衛生管理信息系統、醫療健康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和醫療衛生事業行政監督管理系統四大業務應用系統。
其中的基層醫療信息化,是“十二五”建設重點,市場潛力大,地方政府是其發展的重要推手。因此,尋求與政府合作是切入醫療信息化領域的重要途徑。
體外診斷拓展空間巨大
體外診斷,這個相對于傳統醫藥板塊而言還不被投資者廣泛認知的領域,因為被稱為醫生的“眼睛”而漸漸成為醫藥板塊不可小覷的力量。在當前藥品降價的背景下,體外診斷產業正演變為政策的避風港,穩定成長的空間巨大。
體外診斷是指在人體之外通過對人體的樣本(如血液、體液、組織等)進行檢測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儀器、試劑、校準品、質控品等。這一細分行業涉及上游原料、生產經銷、下游用戶市場等多個方面。2010年,我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為122億元,其中體外診斷儀器市場規模約23億元,體外診斷試劑市場規模約為99億元。目前中國是第二大體外診斷自動化儀器需求國,近幾年每年需求4000套生化分析系統、9000套血液分析系統、3000套免疫分析系統。
實際上,中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大約22%,但體外診斷試劑份額卻只占全球的2%。近年來,各種新技術、新方法的興起和融合,促進了體外診斷試劑的開發應用和更新換代。與此同時,隨著人民群眾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標準的提高,人們對健康和醫療品質有著更高的需求。在種種利好的刺激下,體外診斷試劑產業迎來了醫療發展史上“千載難逢”的好機遇。
根據日信證券謝寧寧的分析,由于醫保覆蓋程度增加,2011年體外診斷市場規模增加近20%。由于需求、技術以及政策驅動,預計未來幾年行業仍將快速增長,大約保持22%-25%的增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