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關節成為了矯形器械市場上的主要暢銷產品之一
人工關節是矯形器械中的一大類產品,是人們為挽救已失去功能的關節而設計的一種植入性人工器官,在我國屬于三類醫療器械。目前,人工關節主要分為人工膝、髖、肘、肩、指、趾關節等,其中市場銷量較大的產品為人工膝關節和人工髖關節,這兩種人工關節的置換數量約占全部人工關節置換量的90%。
目前,人工關節置換術已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手術,它可以消除關節疼痛、恢復關節的正常活動功能,使長期受關節病痛折磨的人群再次獲得新生,手術后可以像正常人那樣行走、外出旅行、工作和體育鍛煉等,因此人工關節成為了矯形器械市場上的主要暢銷產品之一。
關節疾病是老年人中的常見疾病,通過關節置換術治療,許多老年人對生活恢復了信心,有效改善生活質量。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人工關節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同時,每年由于激烈運動和交通事故造成關節創傷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治療所需的人工關節產品需求與日俱增,人工關節市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關節材料已從早期易磨損的不銹鋼制關節發展到今天采用高性能材料制作,如碳化硅等高硬度陶瓷材料、航天用陶瓷材料和鋁-鋯合金材料等,采用這些高性能材料制作的人工關節,使得產品的硬度、耐磨性、耐沖擊、高溫穩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均有較大提高,其重量與骨關節更接近,與人體的相容性更好。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不斷提高進一步促進人工關節的廣泛使用。
從國內市場占有率看,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我國骨科醫生共實施人工關節置換術約20萬例,在此過程中,醫院使用較多的是強生、捷邁和施樂輝等外資公司的產品。目前,進口產品占據了我國人工關節60%以上市場份額。
與國內產品相比,進口產品的功能性和有效性較高,但價格比較昂貴,其價格往往是國產同類產品的2~3倍,如國產人工髖關節的價格約在2萬~3萬元,進口則為4萬~5萬元。從臨床應用看,部分進口產品按照歐美人種的解剖和生理特點設計,在我國臨床應用中存在與患者骨骼不匹配問題,這將造成手術操作難度加大、時間延長,增加了醫生和患者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臨床治療的效果。
2011年6月,“十二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典型人體器官組織替代與修復用關鍵材料技術研發”主體項目已由科技部批準立項,項目內容包含對鈦合金人工關節及創傷類材料關鍵技術及產品研發,旨在突破設計、加工、表面改性及規?;a關鍵技術,以研制出經濟、實用、可靠、符合中國人生理特點的產品,降低產品價格,打造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關節產業鏈。
2000年至今,在市場的剛性需求下,我國人工關節市場規模迅速增長,本土企業前期已經實現第一步分化,涌現出創生、康輝和威高等代表性企業,這些企業立足于中端市場,逐步滲透高端市場,還不斷將產品線延伸至海外市場。
目前,我國人工關節生產企業一方面應加大研發力度,加強與大專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合作,共同申請政府在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與扶持,力爭在產品的新材料和新工藝方面建立優勢;另一方面,企業應聽取醫生和患者的建議和意見,鼓勵他們直接參與產品研發,使產品更加符合患者特征和病癥特點。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在確保自主品牌不受損害的基礎上,利用好自身產品價格競爭以及地理位置優勢,積極開拓非洲和亞洲市場,與一些國家的醫療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在這些新興市場占得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