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體植入術后視網膜光損傷及防護的研究
【摘要】目的:證明人工晶體眼視網膜光損傷明顯高于正常眼。利用配戴偏光眼鏡的方法防護人工晶體植入術后視網膜的光損傷和眩光反應是行之有效的,從而對新型人工晶體的開發和研究提出理論依據。方法把白內障超聲乳化或小切口囊外摘除加人工晶體植入者作為研究觀察對象,分為對照組和防護組,對兩組研究對象分別于術前和術后做視力和電生理檢查,然后進行對照并行統計學處理。結果:人工晶體植入術后視網膜光損傷不可避免,戴偏光鏡防止光損傷無不良反應,并且行之有效,同時具有防止眩光反應的作用。結論: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者,術后必須防止光損傷,而偏光眼鏡的佩戴行之有效,并且無不良反應,同時又可以防止眩光反應。
【關鍵詞】人工晶體眼;視網膜光損傷;偏光人工晶體
近年可見光對視網膜損害的研究:由東北師范大學遺傳學細胞研究所對培養的視網膜色素上皮(RPE)細胞光照30min后得出結論,一定強度的可見光照射可導致培養的RPE細胞凋亡,細胞受損具有非同步性及不可逆趨勢①,錦州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用酶消化法分離后培養色素兔的RPE細胞,用可見光照射后凋亡,得出結論可見光對色素兔RPE細胞有明顯的損傷作用②。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眼科中心用可見光照射大鼠視網膜,結果隨著光照時間的延長,動物頭部視動跟蹤反應逐漸消失,說明光刺激后,視神經細胞傳導受到破壞③。美國休斯敦大學華裔學者郭曉霞博士曾用活體恒河猴做試驗,光照前眼底熒光造影未見異常,熒光光照后3天,光斑下方熒光素滲漏,光照后2WK,熒光遮蔽與熒光并存,已有恢復④。以上研究均證實可見光對視網膜的損害,以及對視神經細胞傳導的影響和視網膜的病理變化。
1、臨床資料
分批初選80例2007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眼科醫院手術的白內障患者,植入晶體為目前常用的硬質和折疊式人工晶體。術式均為超聲乳化或小切口囊外摘除,無縫線。復查時對以上病例做眼壓、眼底、裂隙燈、超聲、HRT-Ⅱ(共焦激光青光眼早期診斷儀)等檢查。將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壓高合并有青光眼、視乳頭異常、色素膜炎性反應、重度玻璃體混濁、晶體后囊混濁較重、視網膜色素變性、黃斑變性等具有其他合并癥、并發癥的18例除外。在此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有報道⑤,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后AMD的發病率增加,并與光損傷有關,但黃斑變性受年齡,遺傳、眼部供血狀況等因素的影響,而人工晶體植入者大多為中老年人,統計學處理易出偏倚,所以黃斑變性者沒有列入觀察對象中。我們把剩余的62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在術前這些觀察對象都做了電生理檢查,分別在術后3~7天出院時做視力檢查記錄,復查時15~60天做視力和電生理檢查并記錄。視力檢查用標準視力表,電生理觀察儀器為TEC-350V電生理檢查儀,主要觀察F-VEP(閃光-視覺誘發電位)LN1和LP1潛伏時的變化,然后對術前術后視力和電生理檢查值做統計分析。觀察對象中男26例,女36例,平均年齡68.6歲。62例中,31例術后3天揭開包扎點眼時,開始白天戴偏光鏡(為防護組),另外31例未做防護(為對照組),經對照后發現:防護組的術后平均視力較復查時增加了0.12,對照組術后平均視力較復查時減退了0.08。防護組電生理F-VEP的LN1潛伏時平均值術前為46.25ms,術后為47.96ms;LP1潛伏時平均值術前為64.90ms,術后為55.64ms。對照組電生理F-VEP的LN1潛伏時平均值術前為47.64ms,術后為41.77ms;LP1潛伏時平均值術前為56.90ms,術后為54.74ms,以上均在正常范圍。防護組術后眩光反應為零,對照組有眩光反應者2例,占6%。
2、結果
試驗發現戴偏光眼鏡者的防護組無不良反應,并且視力增加了,而未⑥做防護光損傷的對照組,視力則有回退,而且部分有眩光反應。電生理檢查:防護組和對照組的F-VEP潛伏時均在正常范圍,絕大多數人術后縮短。統計學處理:防護組χ2=0.108,對照組χ2=0.014。統計學計算結果:P<0.05,可以認為防護組較對照組術后視力有差異。
3、討論
以上研究及統計學證明:首先白內障術后視網膜光損傷肯定是客觀存在的,從電生理視覺誘發電位LN1值中看出,白內障術后視網膜神經細胞的明適應生理功能在逐漸恢復中,無論防護光損傷與否LN1值都在正常范圍之內,防護者的與未防護者區別不大。然后我們從視力的觀察中得知,術后采取光損傷防護措施的平均視力在增加,而未防護者平均視力在減退,因此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者,術后必須防止光損傷,而偏光眼鏡的佩戴行之有效,并且無不良反應,同時又可以防止眩光反應。
3.1 白內障術后視網膜易受光損傷的根據 正常生理情況下,可見光可對視網膜造成損害,那么白內障摘除后人工晶體植入眼呢?隨著年齡的增長晶體的混濁,晶狀體透光率下降,對于已形成的白內障者,光的透過率更下降。實際上無論白天和夜間視網膜都處于暗適應的生理工作狀態,而無明適應生理過程的發生。傳統經典理論認為,視網膜在完全暗適應下,其對光的敏感性比明適應下多達1萬倍⑥。根據用進廢退學說白內障手術做的越晚明適應功能就越退化,暗適應功能越強。如同從礦井中搶救上來的礦工,要用棉被蒙頭保護眼睛一樣,白內障術后防止光損傷為務必要做的工作。
3.2人工晶體在防護視網膜光損傷中的缺陷 人工晶體植入術后絕大多數患者都自覺看到物體很亮和白得耀眼,目前使用的硅凝膠、水凝膠,可折疊丙烯酸人工晶體對400~800ms的光線通透能力都大于95%以上。而波長在400~500ms的藍光線部分的輻射可對視網膜造成很明顯的損害,波長越短傷害越重⑤。美國最近有一項成人RPE(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系體外光照研究,結果使RPE細胞凋亡⑦,這可能就是近年來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后黃斑病變增多的原因。
3.3 近年防止人工晶體植入術后光損傷視網膜的研究⑤ 安徽銅陵市第四人民醫院使用新型防止視網膜光損傷人工晶體可有效防止人工晶體植入術后視網膜光損傷,并可防止眩光反應,其光的透過率接近天然晶狀體,但顏色略黃,缺點為降低了術后術眼的視物清晰度。
3.4 偏光眼鏡防護人工晶體植入術后視網膜光損傷的理論基礎 根據現代物理學偏光原理,如果我們在光的傳播路徑上設一個偏振片,當平面偏振光的偏振方向與偏振片的方向相互垂直時,則透射光的強度為0,這種現象叫消光。當自然光透過偏振片時,透射光的強度為人射光強度的50%⑧。偏振片只允許平行于透光軸方向的光線通過,而垂直于這個方向的光則被吸收,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偏振化。偏光眼鏡是根據光的偏振原理做成,將投射而來的光線整理成同向光,將刺眼的放射光,散射光消除,使眼睛看到的物象更清晰、柔順,可吸收紫外線,使紅、黃、綠三原色不至有色差。同時還能消除眩光反應。普通的太陽鏡只能降低光的強度,并以犧牲清晰亮度為代價的,同時鏡片越黑瞳孔越散大吸收光線更多,加重眼部的光損傷。更不能有效清除亮面的反光和四面八方的眩光。因此可以設想配戴偏光眼鏡來防護人工晶體植入術后視網膜光損傷和眩光反應,如果配戴后無不良反應,并通過此實驗研究證明以上設想的正確性和可行性,可提出開發偏光型人工晶體的設想。
經理論研究和實驗證明,由于白內障的長期遮蔽,視網膜處于暗適應代謝狀態,術后的恢復需要一定時間,另外現在臨床應用的人工晶體防止光損傷較自然晶體有缺陷。人工晶體植入術后必須要防止光損傷。通過對62例典型的無其他原因造成視力減退的研究對象進行觀察和對照后得出結論,偏光眼鏡防護人工晶體植入術后光損傷有效,同時還可以防止眩光反應。本課題的創新點在于為開發和研制新型的偏光型人工晶體提供理論依據,使白內障患者手術后具有完美的視覺效果并且可以防護光損傷和消除眩光反應,享受豐富多彩的生活,以造福社會。
【參考文獻】
[1]宋憶淑.可見光照射致培養的視網膜上皮細胞凋亡的超微結構觀察.中國老年學雜志,2005,25(1):69-70.
[2]侯瑞鵬.TUNEL法檢測Vc對光照射后兔RPE細胞凋亡的影響.錦州醫學院學報,2004,12(6):33-36.
[3]陳曉勇.大鼠視網膜光損傷模型的行為觀察.中國比較醫學雜志,2005,15(1):10-13.
[4]郭曉霞.裂隙燈致視網膜光損傷的眼底熒光血管造影觀察.眼科研究,1993,11(1):9-11.
[5]張德明.人工晶體與視網膜光損傷.實用眼科雜志,2006,13(12):2164.
[6]劉家琦,李鳳鳴.實用眼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7.
[7]Sparrow JR,Nakanishi K,Parish CA.The lipofuscin fluorophore A2E modiates plue light induced damage to retinal pigmented epithelial cells.Invest Ophthalmol Vis Sei,2004,41:1981-1989.
[8]蘇增識.關于偏振片對于眩光的抑制作用的研究.國際眼科雜志,2005,8(5):4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