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醫改已進入深水區,深層次的矛盾日益顯現
近日,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三十六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關于本市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情況的報告》,市醫改辦主任沈曉初、市衛生局局長徐建光和委員們面對面,懇切回應民生――“上海醫改已經進入了深水區,深層次的矛盾日益顯現,難點問題接踵而來。”
改革觸及各方利益
“國家對上海醫改總體評價較高,但是市民對醫改成效感受卻不明顯。”沈曉初坦言。
經過三年醫改,上海已實現基本醫保全民覆蓋,實施了遠高于國家標準的基本藥物制度,各項指標遠超全國平均水平。但與此形成對照的,卻是群眾仍然反映“看病難看病貴”。沈曉初說,因為改革觸及到了各方利益,由于補償機制、價格機制和監管機制的改革還沒有到位,公立醫院的趨利行為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所以大病重病患者的醫療負擔至今仍然較重。
沈曉初指出,當前面臨四個難點:公共服務能力有限和群眾健康需求日益增長的矛盾;推進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的改革與醫生積極性受損的矛盾;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后,醫學人才質量提升了,但醫學生就業成本和執業準入門檻卻提高了;對藥品生產流通體制改革后,藥價降了,但一些藥企被迫從市場退出。
放寬社區配藥限制
袁以星委員問:市民不愿意去社區看病,一個重要原因是配不到藥。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徐建光回復:上海的基本藥品目錄遴選中,還有4%的藥品未進入目錄。充分考慮到市民的實際需求,正在研究適當放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藥品配備政策,想辦法解決這個4%的問題。另外,正在探索對部分基本藥物實施大包裝、簡包裝,在確保藥品質量的前提下,把藥價再降一降。
即將出臺支持社會辦醫政策張凌委員問:應打破公立醫院壟斷。上海民營醫院數量不及北京三分之一,進入醫保的只有58家,放開社會辦醫為何至今沒有實質性政策?
沈曉初回復:目前正在制定推進社會力量、社會資本辦醫的政策和文件,已經過了三輪會審,今后在需要建立新的醫院時,在公立和社會資本都可以做的前提下,優先讓社會資本來做,在準入、土地、設備和人才培訓各方面,確保社會辦醫和公立醫院享有同樣的環境和政策。
不同人群醫保政策逐漸統一張載養委員問:醫保政策對于本市職工、居民和本市農民,待遇差別大。如何縮小這個差距?
市人保局局長周海洋回復:目前已經在研究制定一項新辦法,針對農民中的自由職業者,將和城市自由職業者參加社保方案并軌。新農合的統籌層次要逐步提高,住院和大病保障待遇也要統一。
老年護理費部分進醫保陳兆豐委員問:怎么解決老人護理一床難求的問題?
沈曉初回復:先啟動老年護理補償計劃,居家護理的部分費用進醫保。另外,已批準楊浦和寶山兩家醫院轉型為康復醫院,緩解老人住院難。
正研究醫保限方問題顧曉敏委員問:假出院、限制處方、年底配藥難、推諉病人問題始終沒解決,出路何在?
周海洋回復:醫保實施總額調控后,指標被層層下達。正在研究細化醫保總額動態預付辦法,根據實際動態調整額度,目前已委托多家科研機構調研。
要做第一個吃饅頭的人
自言“懷著忐忑和急切的心情”來參會的副市長沈曉明表示,作為市政府分管衛生工作的副市長,他精神壓力巨大,常常寢食難安。
他說,目前的醫改做的辛苦,雖然也許本屆政府看不到切切實實的成果,也許百姓沒有感覺到實惠,“但是目前所做的工作,是為今后建立完善的醫療服務和醫保體系打重要基礎,如果我們第一個饅頭不吃下去,就永遠不會吃飽,永遠不會有醫改成功的那天。”他坦言,上海醫改就是要不沽名釣譽,不急功近利,不搞形象工程,理性、務實、扎實地一步步走。
對會上委員們普遍反映的看病個人負擔重的問題,他作了明確回應:目前個人自負比例已經很低,但個人支出藥費還是貴,甚至出現了因病致貧的情況,關鍵是自費藥品和耗材所占比例大。“要進一步降低個人負擔,就要解決好自費藥品和耗材的問題。下一步我們將探索大額耗材集中招標采購。”他表示,一旦實現集中招標采購,價格有望下降一半,百姓花在自費藥品和耗材方面的支出也能進一步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