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類高值耗材集采結果出爐!(附名單)
常態化集采下,國產神經介入正在加速突圍。
01
三類神經介入耗材集采結果公布
近日,江蘇醫保局發布《關于江蘇省第九輪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公告(五)》(簡稱《公告》)。
《公告》中公布了神經介入支撐輔助導管(中間導管)、微導管(彈簧圈輸送)、顱內球囊擴張導管(含輸送型顱內球囊擴張導管)這三類耗材的集采中選結果。具體如下:
長期以來,我國神經介入市場一直由外資品牌所主導。但在本次集采中,國內企業中標比例很高。輸送型球囊擴張導管唯一的中選名額,也花落到沛嘉醫療旗下加奇生物。可見,國產品牌在神經介入領域的競爭力已顯著提高。
意向采購量方面,參與本輪集中帶量采購的醫療機構根據2022年度采購情況,結合臨床需求,申報本輪采購品種相關參與產品意向采購量,意向采購量原則上不得低于2022年度采購量的80%。約定采購量為意向采購量的80%。
各品種意向采購量如下:
根據采購文件,本輪集中帶量采購周期為2年。省內具備本輪集中帶量采購品種對應手術資質的公立醫療機構(含軍隊醫療機構)均應按要求參加。醫保定點社會辦醫療機構自愿參加。
02
國產品牌搶灘市場
機遇的背后是壓力
神經介入類耗材集采正在密集推進,涉及的品類也更加廣泛。
2023年3月,河南省醫用耗材采購聯盟組織開展了神經介入、外周介入類耗材的價格談判,集采平均降幅達53.6%,臨床常用的神經介入球囊擴張導管由原來的17000元降至5000元。
去年北京開展的DRG聯動采購中,也涉及了神經介入領域的顱內覆膜支架、動脈瘤裸支架、血流導向密網支架、藥物支架等產品。
在人口老齡化、保健意識缺失等因素的影響下,國內心腦血管疾病治療需求持續增長。根據《2022年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1年腦血管病高居我國居民死亡率前列,于城市居民中緊隨心臟病和惡性腫瘤后排名第三,于農村居民中僅次于心臟病位列第二。
相較傳統開放性手術,神經介入具有創傷小、效果好、恢復快等顯著優點。伴隨介入醫生診療水平的提高,以及集采帶來的降價驅動,神經介入在國內的滲透率將逐步攀升,為相關企業帶來了充分的發展空間。
此外,根據中國衛生健康委員會統計,截至2022年11月末,全國已建成602家三級醫院卒中中心,1125家二級醫院卒中中心。伴隨著卒中中心規模擴張,神經介入技術的應用場景也被廣泛拓寬。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中國神經介入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人民幣26億元增至2019年的人民幣4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7.3%。且預計到2030年將進一步增至人民幣371億元,2019年至2030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20.2%。
基于可觀的市場潛力,神經介入領域一度備受資本垂青。盡管美敦力、史賽克、柯惠等外資巨頭依然在技術、渠道等方面占據優勢,但國產品牌呈現出整體崛起的態勢,沛嘉醫療、微創腦科學、歸創通橋、心瑋醫療等國內代表的商業化進程也正在提速。
2023年上半年,微創腦科學(神經介入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5%;沛嘉醫療神經介入業務錄得收入1.17億元,同比增長75.6%;創通橋神經血管介入業務收入1.66億元,同比增長48.7%。心瑋醫療實現營收1.1億元,同比增長43%。
通過分析各自的企業財報,上述四家均在神經介入系列產品上多點布局。從市場角度來說,出于減少學習成本、降低臨床風險、提高售后效率等因素考量,層級較高的醫療機構的確可能更青睞于同品牌全系列引進。
但前提是該品牌全系列產品的性能過關,以及兼具合理的性價比,這對企業生產、經營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此外,神經介入領域處在快速升級階段,而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的背后均為高昂的研發成本,國產品牌想要破局的難度可見一斑。
在市場、政策等各項利好下,國產神經介入獲得了黃金發展機遇,但距離全面突圍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來源:賽柏藍器械】

上一篇:醫用設備,集采來了
下一篇:28類耗材集采,公布新進展
相關閱讀
- 最新|耗材集采新規發布2025-05-14
- 耗材集采,批量啟動2025-05-12
- 今日起,27省耗材集采開始報量2024-12-04
- 10月17日,最新耗材集采將開標2024-10-16
- 7大類耗材集采啟動(附名單)202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