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推動縣級醫院信息化 統一標準成建設關鍵
2012年6月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下簡稱“33號文件”),其中對縣級醫院的信息化建設給予了極大關注。
近年來,縣級醫院改革熱潮涌動,在取消“以藥養醫”的大背景下,建立信息化系統對于收入減少的縣醫院來說,是提升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自從3月31日實施‘零差率’,到現在已經4個月了,藥品這塊已經不創造效益,想實現成本控制必須有賴于信息化。”浙江省新昌縣人民醫院院長呂銀祥如是說。
顯然,對于大多數縣級醫院來說,實現信息化已經是必須走的一條路。按照33號文件的要求,各省衛生廳都積極強調“提高縣級醫院信息化水平”,無疑在國內掀起了縣級醫院信息化建設熱潮,但是,90%縣醫院負債率是無法抹去的事實,縣醫院市場確實機會多多,但也問題多多。
在“2012中國縣市醫院院長論壇”上,與會的眾多院長們都認為,信息化不僅僅是如何增量,還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情。對于復雜的信息化,中國醫科大學北京順義醫院院長劉峰建議:“(縣級醫院信息化)起碼有一個十年的整體規劃。大家都知道‘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更何況信息化建設特別困難,所以要分步實施,一點一點來,不要著急。”
投資浪費嚴重
對于縣醫院院長來說,日益繁重的業務壓力,已經使得信息化成為院長的重要管理手段。劉峰指出:“信息是完成門診量以及甲級病歷率的條件之一。135萬人次的年門急診量,從某種意義上說,有的醫生一天要看110個門急診量或以上,如果沒有信息化的支持,很難完成,或者說根本完成不了。”
我國醫療機構的信息化走了很多彎路。在衛生部推行信息化試點中出現了很多反復的投資,某大醫院這幾年反復投資兩三千萬元,不停地更新相關系統,造成很大浪費。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指出:“浙江省的衛生信息化建設走在全國的前面,軟件很多,但到處都是‘信息孤島’、‘信息煙囪’,資源不能共享,各做各的,最后每家醫院都是一個‘孤島’,這個問題非常頭痛。”因此,在不少專家看來,縣級醫院在推行信息化的過程中,如果不能遵循一套標準來執行,就會造成重復投資的惡果。
誠如李蘭娟所言:“做信息化,首先就要有標準,院長不需要做標準,不需要自己去開發軟件,不需要自己去研究系統,這個東西應該有國家統一的標準。希望做信息化的這些人能遵守并按照國家標準來做,軟件也好,系統也好,(做出來的東西)才能用,院長要把好這個關。”
面對有可能出現的重復投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衛生廳副廳長王小燕表示:“縣級醫院要做的第一個工作是,對現在的信息化系統建設做一個評估。在評估的基礎上,應該有一個規劃,按照衛生部的要求以及結合我們的實際,加上前瞻性的要求,進行縣級醫院信息化系統平臺建設,還應該給區域信息化平臺的建設留有一定的互聯、互接的空間。”
IT技術需合國標
李蘭娟建議:“統一標準非常重要,做醫療信息化的公司有很多,無論是什么公司,醫院都要查問這家企業提供的系統是不是按照國家標準,不是國家標準千萬不要做。做了以后,產生信息化孤島的問題,最后不能互聯、互通還要推翻重來,花了很多冤枉錢,這是一個很大的教訓。” 浙江省象山縣人民醫院院長左偉深有感觸,他所在的醫院用3年時間成功建設了ERP平臺,也得到了不少教訓。他說:“中間我們也換過公司。大家都知道,軟件公司的產品,有10萬元,100萬元,也有500萬元的。”
同樣的問題,新疆精河縣人民醫院院長楊雯也遇到過。該院曾經選擇某家供應商承擔信息化建設工程,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發現,其架構設計和標準并不適合現在的運行模式。經過省內外充分考察調研后,醫院不得不重新切換供應商。她說:“切換其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如何選擇一家合適的企業?劉峰的經驗是,合作之初,雙方一定要能夠進行實時、有效的溝通。“不能有效溝通,信息化建不成,花再多錢也沒用,千萬不能被軟件公司忽悠。”比如開始建信息化、建軟件的時候,一定要先提要求,讓軟件公司回答,能不能完成要求以及如何完成要求,理由是“讓他回答就不容易把我們帶溝里去。”廣東省連州市醫院院長楊鳴總結出縣級醫院建設信息化的3個注意事項:一是首先要規范建設;二要統一標準或者口徑;三是把好公司關。
為了把好公司關,醫院的每一次信息化招標身為院長的左偉都要參加。在他看來,醫院信息化的最大挑戰在于“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一套程序進來后,員工都要接受培訓,培訓并不好開展,因為信息化本身就要改變員工的一些觀念,改變原來的一些工作習慣。”左偉坦誠:“新的觀念和習慣建立起來不容易,一旦信息化的方向選錯了,中間重新廢掉、重新做,對信息化的推進是非常不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