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械生產前確認、同步確認的監管關注點
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密云分局 裴 杰 焦彥超 王 欣
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共有17處涉及“確認”的內容??梢姡_認工作相當重要,甚至是質量管理體系的重中之重。
按照產品加工工藝、設備變更、工藝修訂等均需通過確認的特點,確認可分為四種類型:前確認、同步確認、回顧性確認、再確認。
前確認監管關注點
作為正式投用前的質量活動,前確認系指對一項工藝、一個過程、一個系統、一個設備或一種材料在正式投入使用前按照設定的確認方案進行的試驗。前確認的成功是實現新產品、新工藝等從設計開發向實際生產轉化的必要條件。它是一個新品種、新工藝開發計劃的終點,也是常規生產的起點。新品種、新設備及其生產工藝的引入都應采用前確認,而不管新品種屬于哪一類型。
例如,對無菌醫療器械產品生產中所采用的滅菌工藝(蒸汽滅菌、環氧乙烷滅菌、無菌過濾)、醫療器械滅菌包裝工藝、潔凈室的凈化、熱處理、某些特殊的焊接過程等,都應當進行前確認。在無菌加工(YY/T0567.2)過程中,前確認要引入挑戰性試驗,即從不少于3個連續生產批的過濾器中各抽取至少一個過濾器進行細菌挑戰性試驗,對流體除菌過濾作用進行確認,在最差條件下,用特定流體或流體組對過濾器的細菌截留性能進行確認。
以往的檢查發現,某企業建立了純化水系統,但卻將50多米的輸水管埋入地下,以致間歇停產時,管路中的積水未能排空,導致細菌滋生、無法清洗、難以檢查維修。該企業在施工時忽視了前確認,沒有進行嚴格的試驗和對真實的生產過程進行模擬,也沒有發現工程和設計上的失誤,未能及時采取糾正措施,導致后期工程返工,付出了停工停產的巨大代價。
某企業在引入新的原材料作為其過濾器膜材時,理想化地認為,新的原材料及密封方式可提高產品的級別標準,但未對新膜材的過濾效果和密封效果進行前確認,最終由于該材料濾除率不合格,蒙受了很大的經濟和信譽損失。
機電類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由于電氣元件市場價格的變化,往往較為頻繁地更換電氣元件(不同廠家同種規格的元件),但有些企業忽視了前確認,從而埋下了很多隱患。
同步確認監管關注點
同步確認是生產中在某項工藝運行的同時進行的確認,即根據工藝實際運行過程中獲得的數據作為確立文件的依據,以證明某項工藝達到預定要求的活動。采用這種確認方式的先決條件是:1.有完善的取樣計劃,即生產及工藝的監控比較充分;2.有經過確認的過程方法,靈敏度及選擇性比較好;3.對所確認的設備、產品或工藝已有相當的經驗和把握。
例如,體外診斷試劑和可吸收縫合線的生產對潔凈間的空氣干燥度有一定要求,而空調系統所能調節的濕度受到外界大環境的影響,因此,確認空調凈化系統是否符合極端天氣(例如降雨持續數天或數周)的設定要求需要雨季等天氣條件的考驗,但是這種驗證條件是很難遇到的,采用同步確認的方法更為實際(《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無菌醫療器械檢查評定標準》檢查項目第1003條,“如果輸出不能被驗證,企業是否對環境控制系統進行確認,是否進行定期檢查以驗證該環境系統正確的運行”)。對采用無菌加工技術的生產廠家,根據YY/T0567.1要求,對其每一種產品、容器構型和每一條無菌灌裝線,應至少6個月進行一次培養基模擬灌裝的重新鑒定。
監管中發現,一些企業忽視了同步確認的三個前提條件就對某些過程進行同步確認,如關于環氧乙烷滅菌的碼放方式和碼放數量,企業有時根據產量多少進行改變后進行同步確認,這種方式存在很大質量風險,應按照前確認的方法嚴格執行。在這種情況下,實際模式為滿足監控條件下的試生產,可以同時得到:一是合格的產品,二是確認的結果即“特定的預期用途或應用要求已得到滿足的證據。”
鏈接
確認(validation),即通過提供客觀證據對特定的預期用途或應用要求已得到滿足的認定。
注:Validation有不同的譯文,有學者譯作“驗證”,在GB/T 19000-2008《質量管理體系 基礎和術語》3.8.5中譯作“確認”。本文遵循《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中的定義,使其更加符合該詞的英文本意,譯作“確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