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海峽岸共謀醫械產業合作契機
2011年6月29日,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和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共同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ECFA)正式生效。兩岸各界對ECFA寄予厚望,認為此舉將促進兩岸貨物貿易規模擴大,加速兩岸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帶動兩岸產業合作發展。由此,兩岸醫療器械行業加深了解與合作的愿望也越來越迫切,預期越來越積極。
不久前,海峽兩岸醫療行業管理部門,醫療器械產、學、研等領域的業界人士匯聚在中國醫學裝備協會于福州舉辦的“兩岸醫療器械產業合作與交流會”上,共同探討臺灣醫療器械產業情況、兩岸醫械進出口貿易趨勢、ECFA對兩岸醫械貿易的影響等問題,共謀合作的新契機。
臺灣醫械銷售超過制藥
臺灣區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已經有58年的歷史,其前身為“臺灣省藥棉工業同業公會”。目前,在臺灣600余家醫療器械制造企業中,有345家為該同業公會會員。
據臺灣區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陳濱介紹,近年來,臺灣醫療器械行業發展較快。2007年~2010年,臺灣醫療器械年產值從515億元新臺幣增長到了662億元新臺幣。2007年,臺灣醫療器械行業銷售收入超越制藥業,達到749億元新臺幣;2008年,為791億元新臺幣;2009 年,雖然遭遇全球金融危機,但仍逆勢增長4.3%,達825億元新臺幣;2010年則較2009年增長了12.8%,超過920億元新臺幣。臺灣以家用輔助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最快,醫院用大型器械產業增長最低。輔助與彌補類醫療器械和其他類醫療器械是臺灣廠商的主要出口產品,二者出口額在臺灣醫療器械出口總額中占比合計達60%以上。
兩岸醫械產業各具優勢
臺灣業界同行認為,目前,臺灣醫療器械產業的優勢在于:產業易于整合;少量多樣的制造業特性,使企業接單能力較強;且臺灣產、官、學、研、醫合作密切,擬訂了多項計劃,例如2010年推出了重點發展中高端醫療器械的“生技起飛鉆石行動方案”;行業創新、制造和國際市場拓展能力,以及商品市場化導向均較強;生技園區的設立,使產業集群逐漸形成;且相關醫療法規持續改良,逐步與國際接軌。但是,臺灣醫療器械行業具有產業規模小、品牌建立和企業擴張不易、高端產業尚未成熟、無主導性產品營銷全球、缺乏臨床研發人才等劣勢;并且,臺灣醫療器械產品進入大陸市場面臨產品分類不同、認證時間長、知識產權保護不足、市場布局不易、外商競爭激烈等挑戰。而大陸具備市場規模龐大,經濟快速成長;法規嚴謹,更新快速;政府極力推動鼓勵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全國性生物醫藥園區達22個以上,招商條件優厚;政府獎勵研發;產品價格低廉,質量逐年提升;具備大型診斷影像產品制造經驗等優勢。這些對于臺灣同仁來說,頗具合作的吸引力。
此外,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醫療器械部主任蔡天智介紹說,截至今年4月,我國已與智利、巴基斯坦、新加坡、秘魯、哥斯達黎加等36個國家和地區推進了自由貿易區,從而使我國在經濟外交上更具優勢。2010年,自貿區關稅優惠的積極效應凸顯:我國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達到7255.2億美元,占到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24.4%。
盼相互加強投資與合作
去年,備受矚目的ECFA簽署,意味著兩岸的部分產品可以較低的關稅甚至零關稅進入對方區域。因此,兩岸各界對ECFA寄予了厚望。
按照ECFA,大陸對539項原產于臺灣的農產品、化工產品、機械產品、醫療產品等實施降稅;臺灣則對267項原產于大陸的石化產品、機械產品、紡織產品等實施降稅。其余產品仍按最惠稅率進口。其中,從2011年1月1日起,大陸對原產于臺灣的人造關節產品的進口稅率為“0”。
在蔡天智看來,“ECFA對海峽兩岸醫療器械行業的影響將突出地體現在服務貿易和技術交流方面——醫院、展覽和研發領域有望實施更加開放的措施,兩岸醫療器械貿易、技術交流也將更為活躍”。
“ECFA簽署后,盼能加強雙方互相投資與合作的機會。”陳濱表示,目前兩岸醫療器械行業應加深合作的領域有居家健康器械、醫學影像、健康管理、遠程醫療、醫療管理、醫療電子零部件等。他強調,“為了實現兩岸業界的優勢互補、互利雙贏,雙方應建立合作策略聯盟,加強技術人才交流,并設立專門的聯絡機構,以便交換信息,共同開發市場”。
對臺出口逐年增加
大陸對臺灣的醫療器械出口額逐年增加:由2006年的0.87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1.35億美元;2011年1~8月則為1.16億美元。但是,相關出口額占大陸醫療器械出口總額的比例較低,2011年1~8月僅為1.16%。
大陸對臺灣的醫療器械進口額增幅較慢:從2006年的0.48億美元增長為2010年的0.84億美元;2011年1~8月為0.84億美元。但占比略高于出口,2011年1~8月為1.28%。
大陸出口到臺灣的醫療器械以無源器械為主:如紗布和繃帶、導管及插管、輪椅,相關出口額占比分別為9.13%、4.73%和1.23%。
大陸對臺灣的人造關節進口額較高:相關進口額占比達7.34%。
進口顯著大于出口
近幾年,臺灣醫療器械出口略有上漲,但醫療器械進口要遠大于出口。2011年1~7月,臺灣從69個國家及地區進口醫療器械,主要進口伙伴依次為美國、日本、中國大陸、德國。同期,臺灣共向173個國家及地區出口醫療器械,前三大出口市場依次為美國、日本和菲律賓,中國大陸排名第四。
2010年,臺灣主要醫療器械出口產品:診斷監測產品(包括生理檢測、生理監測、醫學影像裝置),相關出口額在同期臺灣醫療器械出口總額中占比達 1.9%;手術與治療器械(手術器械與附件、動力手術器械、放射治療設備、呼吸與麻醉器具、洗腎器具、物理治療器具),占19.2%;輔助與彌補產品(行動輔具、身體各部位彌補物、身體器官功能輔助器材),占34.7%;體外診斷產品(檢驗試劑、檢驗設備、其他體外診斷醫療器材),占18.2%;其他類醫療器械(醫用家具、個人保護器材、注射器材與導管類、傷口護理器材、塑料橡膠與紙類制品),約占25.9%。
2011年1~7月(下同),臺灣出口至大陸的醫療器械:主要有隱形眼鏡片、人造關節、輪椅、牙科用椅和矯形或骨折用器具等無源產品,相關出口額占比分別為12.6%、10.14%、3.78%、1.09%、0.3%。
此外,臺灣出口至美國的醫療器械:主要有輪椅、牙科用椅、矯形或骨折用器具、人造關節和隱形眼鏡片等,相關出口額占比分別為9.87%、5.44%、1.55%、0.81%、0.46%。
臺灣出口至日本的醫療器械:主要有隱形眼鏡片、輪椅、牙線、牙科用椅和矯形或骨折用器具等,占比分別為51.54%、3.71%、3.16%、2.26%、0.28%。
臺灣從美國進口的醫療器械:主要有人造關節、隱形眼鏡片、CT機、牙齒固定件和矯形或骨折用器具等,相關進口額占比分別為5.14%、4.07%、2.73%、2.63%、0.76%。
臺灣從日本進口的醫療器械:主要有牙齒固定件、CT機、假牙、矯形或骨折用器具和輪椅等,占比分別為1.01%、0.81%、0.35%、0.1%、0.09%。
臺灣從德國進口的醫療器械:主要有牙齒固定件、隱形眼鏡片、CT機、矯形或骨折用器具和心臟起搏器等,占比分別為7.13%、1.92%、1.7%、0.96%、0.38%。

相關閱讀
- 集采擴圍通知:IVD試劑、大型設備、介入類…2023-05-09
- 國家七部門:今年起,醫療器械產業全面升級2023-02-27
- 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已進入蓬勃發展“黃金期”2021-04-01
- 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現狀 今后6年市場前景預測2017-06-28
- 各省醫療器械市場排行榜、醫藥批發百強榜(2016年)201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