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最大醫療器械展:中外醫療器械廠商市場“暗戰”
“我國醫療器械產業企業個體規模偏小,美國最大的40家醫療器械的產值占了全球醫療器械產業產值的20%,而中國約有1.6萬家生產企業,產值卻僅占全球醫療器械產業的約5%。”在本月15~18日由國藥勵展主辦的健康產業領袖峰會(tHIS)開幕式上,一位醫療器械行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如此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互聯網+”以及基層醫療改革、遠程醫療、國產醫療器械政策支持的多重影響下,本次展會中國產醫療器械表現出了異于往常的吸引力,與此同時第一財經記者也注意到,外資醫療器械廠商并不愿意輕易放棄中國大健康市場的“肥肉”,高端持續與“本土化戰略”并行,成為了多數進口醫療器械廠商的發展選擇。
國產品牌異軍突起
相比較“技術控”的外資品牌,國產醫療器械似乎更懂“中國心”。包括上海聯影、魚躍醫療、東軟集團等在內的不少國產品牌將產品戰略定位在了與移動醫療、遠程醫療、個性化診療、基礎醫療等熱門醫療健康服務領域。
“2014年初,聯影就開始探索醫療服務的‘互聯網+’模式,此次發布的智能醫療生態系統集醫學影像診斷與治療設備、區域‘影響云’、區域‘醫護云’以及相對應的大數據應用為一體,目前聯影已經完成了這一系統的初步布局,未來智能影像診斷、重大疾病早篩以及智能精準醫療也將落地。”上海聯影董事長兼CEO薛敏透露。
實際上在今年,包括精準醫療、基因診斷、移動醫療、遠程醫療等大健康概念早已被炒得火熱,今年以來國內醫藥板塊平均漲幅超過60%,生物醫藥、醫療互聯網概念股、醫療器械等更是上演了一把“速度與激情”。
對于國產醫療器械企業來說,除了資本市場賺得盆滿缽滿,更大的利好來自于概念以外的政策扶持。
5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工作總結和2015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其中提到今年將繼續強化醫療器械國產化的科技投入,研究促進醫療器械國產化的政策措施。
“國內的醫療器械廠商在以前并不注重自己的產品專利,以低端仿制為主,但現在我們看到了他們對于產品研發的需求,我們是2008年進入中國,在這兩年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客戶量的爆發。”一家專門協助醫療器械研發業務的第三方產品化公司英國IDC全球CEOStephenKnowles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產醫療器械廠商犧牲成本、可靠性來換取短期成本降價的現狀正在發生改變。
“其實在過去很多民營的醫療器械企業并沒有研發投入,而這也造成了國產醫療設備的使用年限遠遠低于進口設備的情況。”歐達爾醫療系統(蘇州)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吳異告訴記者,在某些情況下,進口醫療設備的使用年限可達國產品牌的3~4倍。
“目前很多品牌的制造策略就是核心關鍵部件直接進口,普通部件自己制造。”吳異補充,“如果自己研發投入相當大,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質量,生產成本的回報率也比較高。”
外資品牌大力推進本土化戰略
“在今年,我們會采用持續服務高端客戶、同時開拓基層市場的戰略。我們相信企業保持競爭力的核心是產品和服務,光靠政府的短期支持遠遠不夠。”GE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段小纓表示。
盡管在國內的醫療器械市場政策出現了國產產品支持一邊倒的情況,但外資醫療器械企業并不愿意輕易放棄,并同樣瞄準了新醫改的持續推進帶來的基礎醫療市場。
“GE在4年前開始大力推進基層醫療市場,目前我們基礎醫療設備與高端業務的銷售比例已經從幾年前的2:8上升至了4:6,其實這也是整個行業的趨勢。”段小纓在發布會中表示。
據悉,GE醫療專門服務于基礎醫療的研究人員目前已經從2006年的5人上升至了2014年的60人,從生產到研發、銷售都大力推進本土化戰略?;A醫療在GE醫療的戰略地位可見一斑。
“從研發到生產制造、人才全部本土化,大大降低了我們的生產成本。除此之外在產品設計上基礎醫療設備也會更加適應基層醫院的現狀,簡單易操作,甚至可以協助基層醫生判斷病情。高端市場重研發功能,基層市場注重實用性和性價比。”段小纓表示。
實際上,本土化戰略目前已成為了多數在華的進口醫療器械廠商的選擇。
“兩年前,我們并購了一家本土的骨科產品公司——康輝,并對另一家科技公司先健科技進行了投資,這都是公司的本土化戰略之一。”美敦力大中華區總裁李希烈表示。
今年1月26日,美敦力完成了對柯惠醫療的并購。而在美敦力的新組織架構中,大中華區以一個戰略業務區的身份獨立運營,地區總部設在上海,設有創新中心和研發中心,同時在成都設有便攜式腎透析設備生產基地。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部分省份的基層醫療市場目前已出臺相關政策,如只對國產品牌的醫療器械購買頒發配置證,在相關文件中推薦購買的器械品牌也清一色為國產品牌。
“目前大型醫院的醫療器械更換主體仍以進口為主,但可以看到國產設備在逐漸增加,一些國產品牌,比如聯影、邁瑞、東軟,它們的產品結構比以前豐富很多,相信未來很多醫院在這一輪醫改中將會有很多國產設備進入。”遠東宏信有限公司副總裁兼醫療健康集團總經理吳志軍告訴記者,“進口設備的質量、影像效果確實領先一些,遠東每年在醫療器械租賃業務的投資幾十億,這其中目前多數仍為進口產品。”

相關閱讀
- 展會通知 | 廣州國際醫療器械采購展覽會2023-03-10
- 第86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2022CMEF深圳醫療器械展會2022-02-20
- 第85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2021深圳醫療器械展會2021-07-10
- 第84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2021CMEF上海醫療器械展會2020-11-02
- 2018華康普美三月展會回顧2018-03-16